灶神相关作文

【篇一:广州春节作文】

照老广州人的习俗,新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这天,人们会出门散步,品尝老广州的美味小吃;除此之外,老广州人还得谢灶。老广州人认为: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的灶神,会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天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中发生的事,为了让灶神多报喜事,人们会将两砖糖块、一碗清水和一盘烧猪肉放在供桌上让灶神享用。

腊月二十四、二十五蒸糕,象征着步步高升。二十六,扫屋,将屋子的里里外外都清扫一遍,养牲畜的也要将牲畜住的屋子打扫干净。二十七,人们将家具全部擦洗一遍,把垃圾倒掉,也把家里破旧的东西扔掉,换上新的。二十八,包粽子、买年货,通常是买爆竹和大年三十做团圆饭用的食材。腊月二十九,贴春联,去年的旧春联要撕掉贴上新的,代表除旧迎新。

年三十这天,家家吃团圆饭,饭桌上铺满老广州的经典美食:鸡,是每次团圆饭都要吃的,象征着吉祥如意;还有红烧肉,象征着红红火火;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粉丝,象征着好运连绵不断;还有腐竹和甜竹,象征着富中和甜足

吃罢团圆饭,一家老少逛花市。花市是广州独有的新年特色,因为广州地处南国,四季温暖如春,鲜花不断。花市上最多的是金桔、富贵竹、发财树等盆栽和桃花、兰花、百合等花卉花卉,全都寓意着吉祥、祝福。还有一些摊子出售年画、风车、彩色灯笼等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是小孩子们的最爱。每一个摊子都挤满了人,人们开开心心地逛着,买回一盆盆的花木美化自己的家,妆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姹紫嫣红的花朵、五彩缤纷的花灯和兴高彩烈的人们,将整条花街变成了一片节日欢乐的'海洋。

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爆竹声震耳欲聋,天空中开满了灿烂的礼花,人们互相恭贺新年。

大年初一开始,人们穿着鲜红的衣裳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还有看花灯、花车巡游等活动,浓浓的节日气氛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多么漂亮的广州,多么快乐的节日啊!

【篇二:热闹的春节】

在我的记忆中,春节差不多就在腊月这天就拉开了帷幕。腊八,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有句俗语不是叫“腊八腊八,冻死寒鸦”嘛,所以这天人们都要喝腊八粥。

腊八之后,人们就开始匆匆忙忙地准备年货了!大街小巷,到处是热闹的气氛,有的人卖瓜子、糖果,有的卖蔬菜、肉类,还有的人卖玩具之类的……总之,一切都显得很热闹。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小年”。这天,大家都要吃糖,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的。倘若你问我为什么要吃糖,那还得从一个传说讲起:从前,天庭中有个天灶神,他负责观察人们的生活,以向玉皇大帝报告。人们都希望灶王上天能替他们多说好话,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特别准备些芝麻糖祭拜灶神。腊月二十三吃芝麻糖由此得来。不过,这只是个传说。

除夕真热闹。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服,显得万象更新。这天晚上,是要吃饺子的,我们一家人围坐着桌子,边看春晚边吃饺子,可开心了。饺子中可是包有钱的,谁吃到了便代表着他在新的一年里会好运连连。你看,我们家的人都争着吃,恨不得一口吞两个,一会会又看看他人,生怕“饺子”被抢了去,多有趣啊!除夕晚上是不能睡觉的,都要守岁。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正向我们招手。正月初一,大家都要去拜年,小孩子们当然最开心了,可以得到很多压岁钱。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大家都要放鞭炮、吃元宵、猜灯谜……

安阳桥庙会真热闹。正月十六这天,人人都来赶庙会。庙会上什么都有,有卖吃的,有卖喝的。还有表演的……叫卖的吆喝声,大人们的欢呼声,小鸡的叽叽声,给原来就十分热闹的庙会增加了一些韵味。时间渐渐过去,夜幕降临了,庙会的热闹散开了,繁闹的大街又恢复了以往的宁静……

到这儿,春节便拉上了帷幕。大人们又照常上班,孩子们又重返学校。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大家又重新过着平淡的生活。与此同时,热闹的春节也走向远方,越来越远……

新的一年真的来了,未知在向我们走来,越来越近……

【篇三:快乐的节日】

端午节,是一个令人快乐的节日。

端午节快到了,街上有卖粽子的、粽叶的、艾草的,其他商品都被挤得下架了!端午节的前一个早晨,我就和妈妈一起来到大集上,细细的挑选着每家的粽叶,由于卖粽叶的时在太多,所以价格一家比一家低,争抢可激烈了!我和妈妈货比三家,终于选好了一捆价格适中,而且质量也不错的粽叶,然后,我又跟着妈妈来到了甜品店,买了几个月饼,妈妈说,是为了祭奠灶神用的。

至于端午节的来了,有这么一个说法,相传,屈原是一个楚国的大臣,深受皇帝信任,他主张抗秦,却遭到贵族的反对,被削去官职,到处流放,在楚国即将灭亡的时候,屈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祖国灭亡,就在阴历5月5日投江自尽,百姓们纷纷驾着渔船,寻找屈原的真身,有些人往河里扔鸡蛋和粽子,说是可以避免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就有了端午节,有了吃粽子、吃鸡蛋、赛龙舟的习惯。

端午节这天早晨,我早早的就被妈妈拖起床,睡意朦胧的穿上衣服,跟着妈妈来到家门口,我看到妈妈在门前挂了一束艾草,说是可以避邪,我走进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然后,妈妈用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和月饼祭奠灶神,摆好东西以后,还跪下磕了个头,我也跟着妈妈磕了头,一切都准备好以后,我的肚子早就饿得倾家荡产了,于是,妈妈就去准备今天的压轴戏“粽子!”

我拿着筷子,不停地挥舞着,敲着碗碟,不停地催促着:“妈妈!快点,我都快饿死了!”终于,粽子被端上来了,我透着热气,闻到了丝丝甜味儿,还没等妈妈放下盘子,我就迫不及待的拆开叶子,看到了一个用大米、红豆、红枣做的一个三角形的粽子,我拿起筷子,沾了点白糖,轻轻咬了一口,大米的黏劲首先上场,然后,是软中带硬,有着丝丝甜味的红豆,最后,是红红的、甜甜的大枣、一系列的美味,牵住了我的胃,我忍不住吃了一个又一个,总是想再回味那个不能忘却的美味,然后,妈妈又端上了鸡蛋,我尝试着沾了点白糖,味道可不错了,我也是合不拢嘴的吃着,好像怕谁和我抢似的。

我和妈妈打开了电视,看着电视上播放的某个地区赛龙舟的景象,他们都是自己亲手制作龙舟,经过选木头、打造、涂漆几个环节,一个美丽的龙舟就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终于开始播放赛龙舟的环节了!船上的赛手个个表情严肃,却又带着几丝微笑,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美丽的龙舟就开动了,船上的赛手们都卖力地划着船桨,还有一个敲鼓的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几滴豆大的泪珠,却又带着几丝期望,他们卖力地向终点划去,我和妈妈还有爸爸也在默默地为他们加油,我和爸爸妈妈都选中了自己希望赢得龙舟,结果我们都没有中,这真是出人意料呀!

端午节这天,人人脸上都挂着丝丝抹不去的微笑,我多希望时间静止呀,永远留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

【篇四:家乡的年味】

年味,是沸地笙歌的赛灶神

乡下人家的送灶神活动是很热闹的。在一片空旷的坪前摆上一个红木方桌,桌上摆着丰盛的酒食,正中央摆着一个被擦的金光闪闪的香炉,香炉中一堆厚厚的香灰上直直地插着三根长长的燃着的香。方桌后立起了一幅大大的灶神像,画上的灶神爷爷和灶神奶奶面容祥和,服饰华丽,平静地望着每个来捧场的人。

一位年轻的小伙穿着一身喜庆的红色,在方桌前唱着送灶神的歌。歌声时而悠扬,时而急促,时而婉转高亢,时而浑厚低沉,唱功好不厉害!另一位年轻的小伙同样也是身着一身红,和着水流一般的歌声,舞动着身体。他那健硕的身体灵活得很,婉若游龙,翩若惊鸿,猛然一跃,更甚麒麟。围观的人大多是小孩子,图热闹。别的大人都在屋中烧关东糖,涂在灶神的嘴上,听老一辈的人说,这是为了黏住灶神的牙,这样灶神上天后就不能说坏话,天帝就不会降下惩罚。

年味,是爆竹声中的一岁除

小孩子们之所以那么那么喜欢过年,不只是因为有新衣穿,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放!鞭!炮!过去人们还没发明火药时,为了驱赶传说中的“年”,就把潮湿的竹子丢进燃烧着的火堆中,其中的水分被急剧蒸发,竹子就发出了“噼里啪啦”的炸裂声。那时的竹子到处都有,但现在我们这些小孩都要提早至少一星期,骑着小小的单车,一路上伴着单车发出的“吱吱呀呀”声到镇上去采购各种各样的鞭炮,不然鞭炮就都会被别的小朋友买走。

除夕晚上可热闹了,烟花在各家门前冲上云霄,在天空中绽出好看的图案。有一家的烟花在空中爆炸,白光猛然一闪,让人愰了一会儿神,等人回过神来,再看向空中时,只见如同一块大黑布的夜幕中仿佛被撕裂开了一道口子,透出遮住的亮光,并越裂越大,然后又是一记爆炸声,像是从口子中喷涌出来的一样,七条不同颜色的彩带般的光芒渐渐往下延伸,然后与口子一起渐渐在空中淡去。这时新年的钟声敲响,孩子们又唱又跳,欢迎着新的一年的到来,烟花也放得更激烈了。

年味,是举筷入口的皆思念

年夜饭,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春节习俗。每家每户在除夕那天一大早就从床上爬起,开始准备制作年夜饭所需的各种材料。我常常帮我妈妈打下手,洗白菜、刷扇贝、烫碗筷、煮米什么的我都能立马做好。妈妈则在旁炖猪肘、蒸鱼、蒸馒头,其中有种馒头叫“佛手”,妈妈说吃了这种馒头来年可以受到菩萨的保佑。

到了晚上,年夜饭准备得差不多了,客人们也陆陆续续地到了家中。随着菜被一道一道地端上桌,大家肚中的馋虫也被一次又一次地勾起,碗筷一端上,大家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筷子夹取菜吃。吃到尽兴时,大家便举起手中的玻璃杯,有的杯子中装着白酒,有的杯子中装着果汁,有的杯子中装着白开水,但大家寄寓在杯中的真心与热情是同样的。小孩子们吃完便都跑下楼去玩烟花,大人仍依依不舍地在桌上大谈这一年来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直到钟声响起,新年到来之时。

【篇五:年味的记忆】

一进入农历腊月,路上便一下子冒出了许多手提大包小包早早归乡的行人。商场里整天不厌其烦地循环着“恭喜恭喜恭喜你呀”一类的歌曲,各种促销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满场飘着火红的宣传海报。年,就这样硬闯进来。

在老家,过年前总得要擦桌擦窗擦门洗地板,要捣成缸的白年糕,摊整箱的麦油煎,灌整盆的五香肠,晒满地的鱼干以及包整盒的青团圆子,还要换上新洗的床单窗帘,铺上雪白的台布……年底的父亲母亲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祖父祖母也时时在旁帮衬着,他们那苍老的脸,跳上了如孩子般的喜悦,每一条皱纹在阳光下都漾起了笑意,一切都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腊月廿三小年一过,年逐渐加快了奔跑的速度,鼓点在敲打,分秒计算着脚步,一天比一天快。终于,它冲刺进大年三十,时间似乎突然汇聚成一个点,一个天下所有亲人团聚的点。

这天,贴对联在我们这个家庭里是件十分隆重的事。曾祖父年轻时是一介秀才,写得一手好字,每年对联都由他老人家亲自执笔。一张木桌,一砚,一笔,一墨,几张红宣纸。他捋捋花白的长胡子,望着远方的山水,思忖良久,提笔,挂了挂墨水,挥毫泼墨,落笔如云烟。寥寥几笔,行云流水,苍劲有力,一副蕴含着这位耄耋老人对家庭晚辈的美好愿望的对联便新鲜出炉。

一过晌午,老辈们便开始张罗着年夜饭了。老家至今还保持着用土灶烧饭的习惯,土灶中燃着熊熊火焰,灶台上蒸汽弥漫,在各种食物香气混合而成的浓雾中,穿梭着母亲和祖母麻利的身影。灶台前摆着一碗黏乎乎的麦芽糖,上面是灶神的年画。我总是与妹妹吮着手指痴痴地盯着碗沿流出的糖浆。而祖母看了,总是笑着,每年都得叮嘱着:“你们这几只小馋猫,可不能把这糖吃了,这可是送给灶神的新年礼物。灶神没看到,回了天宫,会告我们状呢!”于是,我和妹妹对于那糖不再有什么非分之想,每次也只是以虔诚的目光向那碗扫视了一遭。

华灯初上,桌上摆满了已向祖先祷拜过的年夜饭,这也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一餐。一家人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长辈们开始动筷,叔叔们开始祝酒,小孩子开始整块整块地往嘴里塞红烧肉。许久不见的亲友在酒菜的飘香中聊天,工作、孩子、收入,夹杂着回忆,或一点小小的幻想。席上觥筹交错,满是欢声笑语。饭后,我们这些小辈腼腆礼貌地从长辈手里接过压岁钱,揣在兜里,找个隐秘的地方悄悄打开……刹那间竟笑得合不拢嘴,真的感觉自己成了小富婆。

当鞭炮的火药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年的味道便显得更加浓郁。家里的老老少少都出来了。孩子们尤其兴奋,拿着根火柴,哈着腰,点起了星星火苗。随即捂着耳朵,窜回到大人们身后,紧接着“噼里啪啦”地亮起了红光,把每个人的心都照得明晃晃的。通红的鞭炮屑像凋落的满地花瓣,欢喜地、沉默地在路面躺上三天,无人去扫,这样便留住了财富的步伐,仿佛温暖厚重的地毯,覆盖在新年脚下。

新年的热闹会持续好多天,然后随着商家的正常开业,上班族假期的结束,年味逐渐散去,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后,年才正式宣告结束,人们又投入到新一年的生计当中,奔波、操劳、忙碌,等待着下一个年的到来。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