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相关作文

【篇一:广州春节作文】

众所周知,各个地区的春节习俗各不同,如:冰心奶奶文章中的“耍花会”、“拜祖宗”、“烧烟花”;上海人家的“接灶君”、“吃颇有来头的年夜菜”、“吃守岁酒”;闽台人家的“午时茶”、“彩春卷”……许多精彩绝伦的习俗活动,而广州春节的习俗活动也别具特色。

年前,大人们忙于为家里添补新衣。除夕,奶奶和妈妈熟练地用双手包出一个个圆嘟嘟,白花花的生面煎堆。然后,我和姐姐用瓦盘将生面煎堆一个又一个地垒成金字塔状,一趟趟运向目的地——厨房。最后,经过爸爸和爷爷的“神厨手”——一个个金灿灿的`炸煎堆带着油香和对新一年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新年愿望出炉了。那阵阵香味馋得我们几个小孩子直流口水。

大年三十,妈妈上街买来几盘蔬菜,并将它们端正的摆放在客厅中央,这令我大为不解,问道:“妈妈,您为什么要买这几盘蔬菜?它们又分别寓意些什么?”妈妈听后莞尔一笑,说道:“呐,这是一盘葱苗,寓意你们会再来年变得更聪明;这是一盘蒜苗,寓意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精打细算,不浪费一寸光阴;哦,还有,这是一盘胡萝卜苗,寓意我们将天天鸿运当头!”当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楼下串门,一进门,我就马上说吉祥话:“恭喜发财”,“身体健康”……叔叔阿姨们就不停地给我们红包,就连生活拮据的老阿婆也给了我们一个二十元的红包。然而,进门时,我发现他们家家都在客厅最明显的地方摆上几盘蔬菜。

大年初一,妈妈带我们去给长辈拜年,一路上,我不停地对长辈们说:“祝您恭喜发财”、“祝您身体健康”“祝您青春永驻”……长辈们便会给我们许多红包,收得我们手抽筋。晚上,妈妈郑重地递给我和姐姐各一份“压睡钱”(压岁钱)并吩咐我们一定要把它们放在枕头下睡一觉。

元宵节吃过长辈做的素汤圆、用年前买的几盘蔬菜拔出来做了一盘色香味俱全的斋后,广州的春节所带来的热闹才慢慢平息下来……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春节,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春节习俗:“做煎堆”、“买蔬菜”、“收红包”、“枕着压岁钱睡觉”!

【篇二:打扫卫生作文】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很多:放爆竹、给晚辈发压岁钱、贴春联……,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常常被人们忽略,那就是春节前的“大扫除”。大扫除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希望把不好的事物留在旧的一年,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迎接新年的到来。今年春节前夕,妈妈也让我体验了一把这样的风俗,让我参与了一次春节前的大扫除。

一大早,窗外刮着凛冽的寒风,我躲在温暖的被窝里,甜甜地睡着。这时,妈妈走进房间对我说:“起床了”我说“太冷了,让我再睡会儿嘛”妈妈又说“要过春节了,起来大扫除,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年”。我只好起了床。妈妈给我分配任务:“让你做一件简单的事,擦灰尘”。

我在冷水里清洗抹布,好冷啊。我把抹布在水里打湿后使劲拧干,然后开工了。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件物品上灰尘的.多少来决定抹灰的程度。过了不久,鞋柜、窗台、床头上的灰尘都没有了,于是妈妈又让我拖地。我拿着拖布,照着妈妈平时的样子,把拖布许进拖布池里,把拖布池清洗干净,嗬,这拖布还真重!一会儿,我洗完了拖布,开始拖地。我拖了还不到五分钟,就累得满头大汗,可妈妈呢,在一旁看着我的动作又好气又好笑,我连忙爬起来继续拖地。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把地拖干净了。当我直起腰来的时候,已是腰酸背痛、满头大汗了。

在我们全家人共同的努力下,家里每一个角度都被打扫得一尘不染。虽然窗外还飘着小雨,天气仍很寒冷,但想着我们大家即将过一个明亮、整洁的春节,心里感到无比温暖!

【篇三:元宵节的习俗和故事】

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习俗,今天要吃汤圆。

汤圆是南方的叫法,在北方叫元宵,名字不一样,做法也不一样。元宵是把事先做好的馅切成小立方块,放入有很大滚筒的机器或器皿中,倒上糯米粉,滚筒的滚动带动馅料沾到糯米粉,像滚雪球一样逐渐“长”成圆圆的元宵。而汤圆的做法则完全不同,它不是“摇”出来的,是像包子一样包出来的。把拌好的馅料直接用粘性极强的湿糯米粉包起来制作而成。我更喜欢吃南方的汤圆,因为它更软,口感更糯。

那元宵为什么又叫汤圆呢?这个故事啊,据说跟袁世凯有关。当年,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还不满足,还想要当皇帝。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在吆喝卖“元——宵”,让他联想到“袁——消”,觉得好晦气。于是勃然大怒,下令将卖元宵的抓起来,还命令所有人都不准再提“元宵”二字,将“元宵”的名字改为“汤圆”。但避讳是没用的,这事儿过去没多久,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很快就在忧惧中死去。于是,一首歌谣在京城流行开来:“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吃汤圆。汤圆,元宵一个娘,洪宪皇帝命不长。”

关于元宵节的故事和习俗真不少啊!下次再跟你们说啦,哈哈,我现在要去吃汤圆喽!

【篇四:不可失却的民俗】

记得为了建造三峡,三峡库区的人民曾进行了浩荡的搬迁,离开世代居住的那片土地,毅然踏上离开的路。同时也记得,在搬迁的时候,一个三峡的居民问过:四条腿的兽保护住了,两条腿的人呢?因为,三峡,毕竟是他们的故乡,那里有他们祖祖辈辈的记忆,有他们过惯了的生活,有他们世代流传的民俗啊。

史说,秦王曾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而安陵君主在一大一小的利益面前,却回答说: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我想,安陵君主选择守护故土的原因,也是因为那是他绝不能放弃的故乡,那里有绝不能丢失的民俗吧。

民俗,一个多么熟悉的词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各种各样的习俗,早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春节除旧迎新,迎接春天的希望;我们在清明祭祖扫墓,缅怀逝去的生命;我们在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祭奠为国而死的屈原;我们在中秋吃着月饼望月,同家人团圆……这些民俗风情,扎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的生命中,变成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的一种的习惯。

民俗,是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精髓,是我们所不能失去的。尊重民俗,意味着尊重历史,尊重我们的文化;传承民俗,意味着传承文明,传承中华的辉煌。

记得某天看到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击缶表演的回放,深沉而富有节奏感的缶声声声入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呐喊悠悠传来,缶面的LED灯组成巨大的汉字,在黑暗中熠熠生辉。蓦然感到一种震撼,那是一种源于文化魅力的震撼,源自古老的习俗的震撼。

所谓民俗,既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无价的文化遗产,一种我们所不能失去的宝藏。忽然想起崇洋媚外这个词,其实无论怎么去崇洋,归根究底骨子里的习俗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已被我们的生命所接受、习惯,与之融合。民俗,是一方百姓个性的体现,而正是因为它具有了独特的个性,也具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民俗,却是一种辉煌灿烂而又深入人心的奇妙的东西。

【篇五:家乡的习俗】

每年我最期待的就是过年了。过年有很多平时没有的东西。比如: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大红包。

大年三十的早上,妈妈一大早就出门买菜了。爸爸也早早的把店门关了起来。今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大家都忙和着过年了。我们也不能落后。爸爸和我在忙着大扫除。而妈妈在忙着包春卷和包饺子呢!

下午我妈就开始忙活着煮年夜饭了。我妈做的最好吃的非小炒牛肉莫属了。做小炒牛肉时,妈妈会先把牛肉切丝,之后会用生抽、料酒、白糖腌制一会,接着切生姜、葱花等。等锅烧热后放入一点油,有时候后放入生姜和蒜接着放入腌制好的牛肉一起翻炒,之后放上盐、味精和葱花。香喷喷的小炒牛肉就出锅了。

吃过年夜饭,我又开始期待去拜年,收红包。连春晚我都没有认真看,一心只想着收红包。第二天一早我一大早就起来了。穿上了新衣服去拜年,经过漫长的路途终于到了。我们先去了姑姑家拜年。可以去讨红包啦!

已到姑姑家,我就拱着手说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可是姑姑并没有说要给我发红包的意思。只是再问我的爸爸妈妈一些关于健康等问题。我只能和弟弟妹妹们玩一会儿,或者看一会儿手机。要走的时候姑姑终于给我了一个红包。看着红包里厚厚的大红票子,我心满意足地跟着父母去下一家讨红包了。

【篇六:广州的春节】

2018年的春节,是一个很特殊的春节——不在那个熟悉的家中,年夜饭没有一大家子十来口人围坐桌旁,跨年时甚至没有春晚;有的是三口小家在广州的花市上,拥挤的人潮中,聆听新年的钟声。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在广州酒家吃完年夜饭,步行向宾馆走去,可走到一个应当直行的十字路口时,爸爸妈妈却往右边走去。我有些奇怪,忙问:“回宾馆不是直行吗?是不是走错了?”妈妈没回答我,只是神秘的笑了笑。我又把目光投向爸爸,他也只朝我俏皮地眨了眨眼睛。这下,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但出于对爸爸妈妈百分百的信任,我还是乖巧地跟着他们向右走去。

往前走,人渐渐多了起来,人流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涌去。我们挤在人群中,跟着人流向前,眼前全是一个个脑袋。正当我对这处境感到几分厌烦时,人群骤然松散开来,我的眼前顿时一片明朗。我环顾四周,这原来是一个广场,广场左右两侧的笔直道路上,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小摊位,每个摊位,都是统一的大红色装潢,显得美观又喜庆。它们一字排开,如一条巨龙一般,望也望不到头。那些摊位上,有的摆放着精致的工艺品;有的展示着会发光的发夹、气球;还有的陈列着关于广州名胜的明信片……令人目不暇接。但其中贩卖的最多的,还要属鲜花了。广州天气较热,即使在冬天,也有二十几度气温。所以在那里,冬天盛放的鲜花随处可见。在卖花的摊位上,不仅有常见的玫瑰、康乃馨、水仙、桃花等;还有蟹爪兰、佛手果、六出花、满天星等日常之外的花,美得令人淬不及防,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花香。

我惊叹着欣赏着这一切,妈妈在一旁笑着说:“这是花市,顾名思义,就是卖花的市场。最初,这里只是卖花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贩卖的物品越来越多,渐渐变成了如今的模样,这花市,是广州的传统习俗,只有每年过年才会开放一次。广州人会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到这里来,一边选购年宵花,一边等待着新年的到来。而我们既然到这里过年,就应该入乡随俗,逛一逛广州的花市。”我一边听着妈妈的讲述,一边迫不及待地逛起来。

随着不停地向前走,我看到了更多的摊位,更多的各式各样物品:有的很传统,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有的很新潮,散发着年轻的气息。我也看到了更多不同的人:有年轻的姑娘小伙;有中年的大叔大妈;又嬉闹蹦跳的孩童;也有蹒跚漫步的老人。从老到小,一个年龄层也不少。

“新年快乐!”人群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妈妈忙拿出手机——屏幕上,时间正从11:59跳转到00:00!2018年到了!人群又沸腾起来:“新年快乐!”“新年快乐!”人们互相祝福,不管是至亲之人还是素未谋面,都对彼此送去一个最真诚、最美好的笑容与祝福。温情迅速蔓延,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广州是一个现代化都市,经济发展迅速,很多领域都走在中国的最前端。可就在这样一个城市里,竟还依旧留存着传统习俗,代代流传,这足以令人惊叹。但与之相比,荆州的年,却失去了许多年味儿:打麻将打得昏天暗地;餐馆的年夜饭永远是那个不变的菜谱;伴随着新年钟声的不是祝福,而是抢到红包的欢呼和没抢到的哀叹……每年如此,过年似乎失去了某种应有的氛围。我不禁沉思:“荆州传统的过年习俗去哪儿了?”

【篇七:春节习俗】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今年过年这几天,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妹妹吟诵的这首春节童谣。这首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也让人兴奋不已。

这首童谣中“三十晚上熬一宿”是我最感兴趣的,为什么呢?哈哈,因为年三十,又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吃团圆饭可比吃普通的饭要热闹多了!不仅家人团聚,而且样样都有着美好寓意,又有营养的菜纷纷摆上了餐桌。

今年,我家团圆饭中有着美好寓意的才就有许多呢!你瞧!有鱼!它代表年年有“鱼”这边的柿子饼也有着美好的寓意,它代表“万事如意”还有我们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年糕。在除夕夜把年糕摆城宝塔状,可以表示来年生活步步高升呢!把年糕白城大圆盘,还可以表示团团圆圆,大吉大利,寓意可多了!还有海鲜、牛肉……还有许多我人都不认识的一些“老”菜。

虽然餐桌上的菜诱惑着我们,但我们仍不忘我们家的老规矩——先把年纪最老的太婆请上了桌,你们瞧,太婆乐呵呵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咧牙在笑呢!我们吃了许多菜,我感觉肚子都快装不下了!

我们高高兴兴地吃完了饭,坐在电视机钱,看春节晚会,爷爷和爸爸一边看春晚一边聊着2018年一些美好的事情,奶奶贺太婆则一边看晚会,一边拍手叫绝。那我呢?其实,我和弟弟妹妹也在“表演”呢!你瞧,妹妹在表演螃蟹走路,弟弟在表演陀螺……我们也玩的不亦乐乎。

在这个团圆祥和的除夕夜,我们精彩的2018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个喜庆的日子,我们期待来年全家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篇八:春节习俗】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在我们的期待中,风风火火地赶来了。说起春节,放鞭炮、挂灯笼、贴对联、团圆饭等这些习俗当然一个也不能少。

放鞭炮是人们谈起春节最先想到的习俗,每年除夕夜,我都会扒在窗台上看烟花。窗外五彩缤纷的烟花,如钢水四溅,似麦浪滚滚,时而金雨阵阵,时而银花朵朵,有的恰似鸿雁飞舞,有点宛如孔雀开屏。每当这时,我的眼睛就会应接不暇,这边的礼花还没放完,那边的冲天炮已窜出炮筒;这边的一树梨花还没喷完,那边长鞭的引线已经点燃……

春节的习俗还多着呢,看!那边门廊上红彤彤的是什么?这是春节的又一大习俗——挂灯笼。过年时家家都会挂上红灯笼,大大的福字喜庆团圆,在漆黑的夜里,增添星星般的美丽。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是每家每户贴对联的日子,这对联的讲究可多了,要符合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等要求。“风摇竹影有声话,雨打梅花无字诗”,“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对联在平仄之间体现艺术的魅力。

源远流长的春节习俗,需要我们去传递;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

【篇九: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特色的节日习俗之一,每当一年的末尾,新一年开始的时候,春节,会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小时候,听奶奶说,春节,是中国古代人为了防止年兽的到来,而设立的节日。

在古代,有一头名为年的怪兽,无恶不赦,浑身上下长着红色的皮毛,每到现在的春节的时候的夜晚,变下山抢掠牲畜,杀人放火,人们因为害怕它,每到这时,便跑到别的地方,直到天亮,大家都恨透了它。

一天,村庄里来了一个浑身红衣的老人,听了村民的话,笑了,晚上,当人们全都逃走后,他坐在屋内,放起了鞭炮,当年来到这里时,便被吓到,慌忙逃跑,人们知道了,纷纷效仿……

所以,今天,人们都要在春节放炮,穿红衣。

古时候,人们会在春节时,将铜板包上红纸,拿绳绑好,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以求孩子在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大年夜这一天,人们还要穿红衣,吃年夜饭,年夜饭一般都是饺子,以求团圆,人们通常还会在里面放上一个糖或者硬币,谁吃到了带糖或者带硬币的,谁新的一年都会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如今,春节早没有了当年的许多老规矩,可春节,却永远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篇十:立夏记忆】

炎炎酷暑,我们静静地坐在教室中,呆若木鸡地听着班主任讲着关于立夏的各种风俗特点。我们的心都不在这上面,而是盘算着如何应付今天老师们布置的作业,上了初中的我们早已被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弯了腰,劳累了心神,渐渐地感受到这个真实世界的可怕。

PPT放完,班主任从桌下抬出一个大铁盘,扶着桌沿说:“学校为了让我们感受立夏的气氛,特地为我们准备了茶叶蛋,开展斗蛋大赛,胜者为“蛋王”,现在同学们上来领蛋,领完后就可以去寻找对手比赛了。”

教室里的气氛出乎意料地活跃了几分,一些同学天性顽皮,一听说有活动就忍不住了,把作业都扔到脑后,兴奋地冲上讲台领蛋。我也放下作业,慢慢地走上讲台,想看看久违的茶叶蛋有没有变化。小心翼翼地握住茶叶蛋,从汤汁中拿起,似乎在大海中打捞起封尘的记忆一般;茶叶的香气四溢,乌黑色的表面上凹凸不平,和记忆中的果然别无二致。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从前的夏天……

“奶奶,我要吃蛋!”每年立夏,我都是最先醒来的,朝身边的奶奶又推又喊。睡眼迷蒙的奶奶被我从睡梦中叫醒,过了好一阵子才明白今天是立夏,要吃茶叶蛋,顿时整个人似乎都年轻了十多岁,变得灵活了许多,像风一般地跑进厨房里忙碌。不一会儿,一锅茶香浓郁的茶叶蛋被摆在餐桌上。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十分麻利地敲碎、剥开,一口塞到嘴里。顿时,一丝丝清咸在口中弥漫,刺激着味蕾,吞下一个后,我不满足,正准备吃第二个,但一只满是皱纹的手却拦住了我:“不能吃太多,否则会胀死的。”奶奶看着意犹未尽、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的我,笑得像个淘气的小姑娘。

我看着手中的蛋,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和小时候一样,急不可耐地地剥开,整个塞进嘴里,如同从前,一切如初……

立夏吃茶叶蛋是一种习俗,是人们对幸福安康的祈愿。童年经常玩着斗蛋、吃蛋,如今也颇为怀念。可以乐,可以思,这大概就是习俗流传的意义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