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训相关作文

【篇一:木枣树我的信仰】

家风,就是家庭的信仰,它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口耳相传,代代渗透。一如我家门口的那棵木枣树,至今茂盛在我心头;一如我父亲对我说的那句话,至今扎根于我记忆的深处——我家由爷爷而传经由子孙三代恪守的祖训成为我的家风之源和审美风范。

那棵木枣树,与我父亲同龄,爷爷栽下的。一尺多的腰围,粗粗的皮,仿佛父亲那堆满岁月沧桑的脸。我从未见过爷爷,想必也就如此吧。

黄昏时分,我还没有回家的时候,母亲便站在木枣树下呼唤着我的小名,长一声,短一声,飘在曲曲折折的巷子里。父亲说,他小时候,爷爷奶奶也常这么喊他回家吃饭。

在逐渐长大的年岁里,我时常看到父亲一个人站在木枣树下,仿佛在盯着那灰褐色的树皮发呆,一站便是十几分钟。

一次我禁不住好奇地和他一同站在树下,眼睛盯着木枣树,几乎用目光钻出个洞来,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我忿忿地摘了一颗小小的木枣往嘴里一扔——不出意料地尝到了它特有的酸涩味儿。

我嫌弃的往地上一吐,略带埋怨地问父亲:“既然这木枣又酸又涩,为什么不像别家那样嫁接别的树种呢?”父亲微笑着看着我,仿佛在回忆着什么说:“奋斗,才是最好的嫁接方式。丫头,有空多来这边看看,你总会自己找到答案的,”我看到父亲弯了弯眼角,“这可是我家的祖训,你爷爷当初也是这么告诉我的。”

奋斗与嫁接的关系,给当时的我留下一片惘然,却也在我的心灵深处卯上了一课永不动摇的铁钉。

两年前,因为上高中的缘故,我离开了老房子,离开了木枣树。两年的时间里,离开父母,用自己的触角,一次又一次敏感地纠缠我在意的东西,理想,未来。我再不能像以前一样,平和舒展地将我的所有推放开来。我的痛楚,我的惶惑,在混沌的时光里抑郁地纠结着。父亲在电话那头静静地听我哭诉完,安抚地说:“丫头,这个假期,回老房子看看吧。”

回到老房子的那天是在傍晚,抬头,屋檐上还在滴滴答答地落着残存的雨水。老房子仿佛有着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呼吸,像个安然坐在藤椅中回想往事的老人,充满安详的味道。

我坐在门口的石阶上,台阶有点儿凉,边角的位置布着青苔,雨水打过,还是湿漉漉的,潮湿的空气里氤氲着木枣树特有的香味。

正值春季,它亦是开了花,小小的,随着微风的爱抚,叶枚上脱出一串串鹅黄色的五瓣枣花,不显山不露水,不鲜艳不娇媚。

“或许爷爷,爸爸也曾以这样的角度,在这样的时节看过这枣花呢。”我微笑着呢喃着。

它也是渺小却不卑微的生命,以自己的“嫁接”方式,一样冲破了严寒的桎梏,用满树满枝深深浅浅的黄,以每一朵花必结一个果实的饱满热情,迎接着春天。如此一棵缓缓成长,从容盛放的木枣树,用全身心所散发出来的蛊惑与魅力,使我心中一热一恸,迟迟回不了神,就像当年的父亲。

“看明白了吧。”父亲的语调里带着笑意,不像是疑问,而是陈述。

我没做声,淡淡的风顺着屋檐刮进来,我仿佛听见了木枣树的呢喃,是在诉说平常日子里依然丰盈着爱与温暖,它似乎交给我用一种状态包容痛与繁琐,又用另一种方式,将褶皱与不安一一抚平。

“爸,我还记得你以前对我说的一句祖训——奋斗,才是最好的嫁接。”我半眯着眼,细细的看着木枣树的一枝一叶,侧过头对身子微微佝偻的父亲轻声地说。

我终是懂得了父亲叫我回来的原因。面对其他树,人们的心头很容易滋生的,也许是一种饥渴之后的甘甜,抑或是永不满足的贪念,而能直面这棵木枣树,也许,他的身后,已有了一条永恒的人生之道。

木枣树,父亲交托给我的终生信仰,隔着俗世的尘埃与我低声呼应,它们满心的奋斗热情与温暖就此成为我的灵魂。

父母是棵木枣树,我就是一枚木枣。

我深知自己不能变成水蜜桃,更不能变成金苹果,但我已懂得什么才是最好的“嫁接术”。

窗外,高大的木枣树,影子斑驳,一下一下地抚摸着我,亦如父亲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用这样一种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让我在生活,处世中有“法”可依,坚守心灵。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我的信仰,就这样安详地绽放在木枣树头。

【篇二:唯精神修养永垂不朽】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南史》

正如林则徐所言,“子孙如我,留钱何用?愚而多财,亦增其过。”精神的承远比富贵的继承更重要。

梅兰芳家有一条八字祖训:“国重于家,德先于艺。”梅先生自己就是实现这八字祖训的光辉典范,一生爱国忠贞不渝,一世修德坚持不懈,他把正直的品德放到比精湛的技艺更高的位置,才避免在走的更高更远的路上迷失自己。如若没有内在修养的教诲空留一世财宝给子孙,又会出现多少个商纣让一代王朝毁于一旦?

纳兰性德之所以名留千古,并不是以他相国公子的尊贵身份,而是因为那一句“不是人间富贵花”。他执笔写下“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鄙弃了贵族生活,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一个对平淡真实生活的向往造就了不慕名利的一代文豪。当围绕在他身边的繁华如云烟般散去后,他依然是那个纯任灵性,纤尘不染的诗人。一本《纳兰词》读起来依然令人唇齿留香,几百年都不曾散去。

举世闻名的珍宝可以在当代掀起惊涛骇浪,但真正不会被岁月消磨得,是沉默在历史河床下的智慧与忠义。

破釜沉舟,楚河汉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不敢想象若是没有了西楚霸王这个角色中国文化会失去多少色彩。他曾让数十万秦军顷刻瓦解,让百万诸侯臣服在他的脚下,然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虞姬虞姬奈若何”的仰天长叹。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就这样定格在腥风血雨中。

“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的确,征服了高卢,日耳曼和不列颠,改革了政治制度,似乎已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的步伐。可就在成为一代王者的路上,这个拼搏了一生的斗士不带一分一毫的走了,留给世人一个遗憾的背影,一个深刻的警示。

取之无尽的财富经不住时间的洗礼,春风化雨的精神教诲才是值得遗传的宝藏。能否为后代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使其在有益的诗书中积累下沉潜的力量,才是家族兴盛的关键。

【篇三:跨过时光的传承】

时光仿佛静止于一座古城。依旧蓝的天空,留几片浮云的孤独,不远处起伏的梯田、丘陵,守着隐约的茶香,与黄土地上饱经风霜的土楼呼应。

若是忽略楼外的人头攒动,楼内小贩的大声吆喝。这里,将会是厚实而沉重的。土楼没有花哨而繁杂的名字,那简简单单的名字里蕴藏着代代相传的家族传承。“和贵楼”,“以和为贵”,而中国自古便有“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美德;“怀远楼”,怀望远方亲人,亦是对儿女胸怀远大的无限期望。简简单单,意义浅显,诉说着祖祖辈辈智慧德行的结晶,子子孙孙代代相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祷就一方精神。开漳圣王“安土护国”的教训凝结了漳州人的老诚、朴淳、勤奋。那高达2米的根基,是大树的根,是家庭的根,亦是长辈的殷殷希冀。厚实的土墙,纵然千沟万壑,不变的是木樑上大家庭晾着的各色衣物,从长袍变为时髦的衬衫,从百年前的崭新到如今风扬起尘土。变了的是时光,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变的是祖训,是世世传承。

铁皮封住了大门,结实而牢靠,轻轻抚过,指尖深深浅浅的弹孔诉说着大战乱。一块被发现于猪圈内的扁,“助我义军”四字依旧清晰,闪着淡淡的光——那是简家四代人的传承。“世间善事忠和孝”,足以让身处风尖浪口的简氏,鼓起勇气去帮助国民革命军将领何应钦抵御军阀张毅。惊叹于传承的伟大,又不得不赞叹文明的千古流传。

传承,越是简单的字眼,越见前明智,意义非凡。怀远楼不同于和贵楼的老旧,纵是风扬起尘土,也掩不了琉璃窗的闪闪纹光。四代简氏,大多人下南洋,漂泊于东南亚大大小小的国家地区之间,便是身处异乡,也不变对家族祖训“忠孝家耕”的敬意。

传承、家训,印在春联上,印在门前的石碑上,更印在每个游客的心里。“斯是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教诲,教导的不仅是简家人,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风扬起沙,土尘从土楼的裂缝中落下,落的是沙,沉淀于心中的,是跨过时光的传承。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